又到一年麥播季,今年河南麥播卻因天氣“拖了后腿”。受9月以來持續陰雨影響,我省收秋種麥茬口銜接明顯偏緊,麥播時間較常年推遲7天至15天,部分地塊還面臨土壤濕澇、播期更晚難題。
不過,河南已拿出成熟技術方案與應對舉措,通過科學抗濕晚播,晚播小麥仍有望穩產豐產,為來年夏糧豐收保駕護航。
持續陰雨雖給收秋騰茬、整地播種帶來困難,但也顯著增加了深層土壤儲水量,為小麥足墑播種、出苗及冬前和春季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。
據省氣象部門預測,10月底至11月上旬,全省大部土壤墑情將轉為適宜,能為麥播提供良好窗口期,全省麥播大面積展開預計到10月25日左右。
何謂“四補一促”?即選用晚播早熟品種,以種補晚;適當增加播量,以密補晚;提高整地播種質量,以好補晚;科學施足底肥,以肥補晚;加強冬前田間管理促進弱苗轉壯,培育壯苗順利越冬,為穩產豐收奠定基礎。
當前關鍵是嚴守“播期服從墑情、播量服從播期、進度服從質量”原則,踐行“寧晚勿爛、適墑應變”理念,看墑整地播種。截至10月19日,自動土壤水分監測顯示,全省72%的測站土壤偏濕,53%的測站土壤水分過飽和,盲目搶播易導致爛籽爛苗,待耕層土壤墑情適宜,即農諺“手握成團,輕丟即散”時再播種,才是確保出苗率的關鍵。
針對抗濕晚播小麥整地播種,郭天財還給出具體操作指南,核心是堅持以土壤墑情為主線做好“四不宜”:不宜過早粉碎秸稈,避免影響土壤散墑;不宜過早用大型農機翻耕整地,以防破壞耕層土壤結構;不宜在土壤過濕時機械鎮壓,尤其忌播后重壓,以免造成土壤板結;不宜盲目搶時早播,防止因土壤濕度大、透氣性差引發爛籽爛苗。
品種選擇同樣重要。據了解,我省生產推廣的品種90%以上為半冬性品種,且多數介于半冬性與弱春性之間,不需要大規模換種。不過,對超適宜播期下限的田塊,需及時更換晚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小麥品種。
同時,土壤濕澇易誘發根莖病害與雜草生長,必須做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,嚴禁“白籽下地”,播種深度也應比適期播種淺1厘米至2厘米,助力幼苗早出土、早生長。“養分補給與冬前管理也不能忽視。”郭天財表示,由于前茬玉米密植技術耗肥多、前期降雨導致肥料淋溶,農戶應科學增施底肥,確保抗濕晚播小麥正常生長對養分的需求。
為確保技術落地,省農業農村廳已制定《關于小麥抗濕晚播品種選擇的指導意見》《小麥抗濕晚播技術指導意見》,并派出18個省級小麥專家指導組,會同市縣農技人員深入田間,手把手指導農戶落實關鍵措施,全力推動種足種好晚播小麥,為明年夏糧豐收夯實基礎。
(來源:河南日報社三農全媒體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