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.4萬億斤,糧食供給能力穩中有升,生產基礎進一步夯實。我國糧食生產體系的穩健性持續增強,產能結構和風險抵御能力不斷提升,為確保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近年來,我國圍繞糧食穩產增產持續強化系統建設。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,主產區普遍形成“田成方、渠相連、旱能灌、澇能排”的耕作格局,糧食生產條件顯著改善。在黃淮海平原,通過改造灌區和完善排澇體系,有效降低了干旱及洪澇風險;在東北地區,重點推進黑土保護性耕作與高效節水灌溉,實現耕地質量與產能同步提升。與此同時,種植結構持續優化,政策引導下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、節水小麥推廣和旱作農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。數字化與智能化手段在耕作、施肥、病蟲害防控等環節加速應用,部分地區依托衛星遙感與物聯網系統建立“智慧農田”,實現精準監測與科學調控,為糧食穩產提供了技術支撐。
總體看,我國糧食生產體系基礎堅實,但在區域協調與體系完善方面還有提升空間。部分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不均衡,工程設施后期管護機制尚不健全,部分中小型灌區存在設施老化、信息化管理不足等問題。數字農業應用范圍不斷擴大,但數據共享、平臺互聯及農戶數字化應用能力仍需加強。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,對糧食生產布局與應急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,現有風險預警與應急響應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。
夯實基礎設施,是穩產之基。要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,加強灌區改造和水利工程現代化升級,推進農田基礎設施數字化監測與運維體系建設,實現“建得成、管得好、用得久”。同時,應統籌推進耕地質量提升與生態修復,加強中西部地區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后期管護,完善設施更新、養護和評估機制,確保工程效益長期穩定發揮。
強化數字賦能,是提效之要。應加快構建糧食生產全過程數字化管理體系,推動遙感監測、物聯網感知、人工智能模型等技術在主產區常態化應用,實現從播種到收獲的動態管理和精準決策。要完善農業大數據共享機制,提升氣象、土壤、作物等多源信息融合水平,強化科研機構、企業與地方政府協同創新,促進數字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。
建設氣候韌性農業,是長遠之策。要優化糧食生產布局,推廣耐逆作物和多樣化耕作制度,完善極端天氣風險預警和災害應急調度機制,提升系統抗災與恢復能力。應系統推進農業減排與固碳協同技術,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,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適應性。同時,完善財政支持、保險補償與政策激勵體系,形成政府引導、市場參與、社會協同的長效機制,為糧食生產提供可持續支撐。
糧食的根基在土地,活力在科技,韌性在體系。穩產保供是一項長期工程,也是一場持續升級的系統革新。只有把基礎設施建設做深,把數字化應用做實,把氣候韌性建設做長,才能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、盛得更豐,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夯實底盤。
(信息來源:經濟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