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糧集中收購已經結束,四季度國內小麥市場將如何演繹?綜合考慮供需格局、政策導向以及行業心理,預計四季度小麥市場供需格局或較上年改善,小麥價格整體將呈穩中小幅震蕩態勢,大幅漲跌的概率仍然不大。麥市行情雖然難言樂觀,但也無需過于悲觀,在階段性波動中把握市場機會仍是關鍵。
與上年同期相比,今年夏收小麥市場承受壓力較大。新糧上市以來,小麥價格雖漲跌反復,但主流價格基本圍繞收購價窄幅波動,整體運行在合理區間。監測顯示,截至9月底,主產區制粉企業國標二等新普麥進廠價為2430~2470元/噸,較6月初下跌10~20元/噸,重心略有下移。

小麥價格穩中小幅震蕩
據了解,今年夏收各市場主體心態謹慎。為遏制麥價下跌,自6月7日起,五大主產省先后啟動小麥收購價執行預案。初步統計,夏收期間中儲糧系統在主產省布設近700個收購庫點,收購收購價小麥超過1500萬噸,有效發揮穩市作用,牢牢守住農民“種糧賣得出”的底線。
9月30日,河北石家莊國標二等普通小麥進廠價格為2435元/噸,山東濟南2445元/噸,河南鄭州2450元/噸,江蘇徐州2440元/噸,安徽宿州2450元/噸,僅較6月初低10~20元/噸。
據市場反映,受終端消費升級及進口減少雙重驅動,國內小麥市場優質優價特征明顯。當前,“藁優2018”河北收購價2660元/噸,“濟南17”山東收購價2580元/噸,“鄭麥366”河南收購價2590元/噸,優普麥價差150~210元/噸。市場認為,在2025年小麥進口大幅下降的情況下,國產優質專用小麥價格大概率將維持在較高水平,相比普麥或有更多市場機會。
資深人士分析,今年夏糧收購形勢較為復雜,貿易商和制粉企業做多庫存者不多。值得慶幸的是,五大主產省大范圍啟動小麥收購價執行預案,收購數量超出市場預期,對小麥市場價格底部形成強力支撐,有效遏制了麥價大幅下跌的風險,保護了種糧農戶利益。
市場流通糧源同比減少
今年小麥市場呈現“收購進度快、托市范圍廣、市場運行穩”三大特點。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,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累計收購小麥10016萬噸,而上年同期不到7000萬噸。據分析,收購量同比明顯增長的原因:一方面,今年部分地區小麥遭遇不利天氣影響,產量同比略減;另一方面,今年小麥上市時間早,旺季收購較往年提前。收購工作開始以來,農民售糧踴躍,大多采取即收即賣方式,收購進度快于上年同期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我國夏收小麥產量為13816萬噸,同比下降0.1%,推算小麥收購量已占產量的72.5%,市場余糧同比明顯減少。
據調研,當前主產區社會余糧同比減少三成以上,貿易商小麥庫存同比下降約15%。托市收購量超出預期,加之各級儲備糧輪換收購,政策性收購對民間小麥存量階段性鎖定作用明顯。
由于新麥上市以來價格波動頻繁,貿易商為控制風險,大多隨收隨走;制粉企業收購心態較為謹慎,一些大型企業收購了部分庫存,中小型企業基本上隨用隨收,剛需采購;飼料企業前半程收購積極性較高,后期因小麥性價比下降而逐步減少了收購,但剛需收購持續。
綜合估算,今年夏糧集中收購結束后,小麥市場社會余糧同比明顯減少。隨著市場糧源逐漸消化,基層糧源出售量減少,小麥市場供需有向偏緊方向發展的可能。
終端企業采購維持剛需
今年以來,國內面粉市場消費持續低迷,旺季不旺特征明顯。當前制粉企業大多反映運營困難,加工處于虧損狀態,小麥收購以滿足剛需為主,增加庫存的積極性不高。
9月底,主產區制粉企業特一粉出廠價2720~2760元/噸,周環比持平;麩皮出廠價1750~1800元/噸,上漲30元/噸。9月29日,華北黃淮地區制粉企業平均理論制粉利潤-30元/噸,虧損周環比擴大10元/噸。其中,河北石家莊-7.8元/噸,山東濟南-42.5元/噸,河南鄭州-40元/噸。
據市場分析,當前制粉企業小麥采購仍顯謹慎,大多根據門前到貨量及自身庫存靈活調整收購價格。隨著集中收購期結束,小麥市場收購主體將會減少,后續麥市收購主力軍角色或發生轉移,制粉企業市場話語權將不斷增強。
今年新麥上市后與玉米的價差較小,小麥飼用消費量同比明顯提高。后期因玉米價格不斷下跌,價差逐步拉大,小麥飼用替代優勢減弱。9月底,山東玉米價格跌至2300元/噸左右,小麥、玉米價差已達140元/噸,飼企大多按需采購小麥。機構預測,今年小麥飼用量或達正常年份的2000萬噸左右。
政策仍將穩定市場預期
夏收以來,為確保種糧農民利益,穩定小麥市場預期,國家有關部門重啟了連續四年沒有實施的收購價執行預案。實踐證明,在市場集中供給壓力較大、終端需求跟進不足的情況下,政策性收購成為穩定階段性麥市的“主心骨”。
隨著小麥集中收購期結束,盡管政策性收儲的支撐作用逐步減弱,但其穩市穩價效應仍然存在。尤其小麥收購價是托底價格,對后期小麥市場穩步運行始終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。
按照慣例,當年夏收結束后,國家政策性小麥將在10月份重啟拍賣,但近兩年均推遲至次年1月份。市場關注在庫的2017年和2019年托市小麥拍賣時間及拍賣底價,因這部分小麥存放時間較長,客觀上有盡早出庫的需求,若四季度開始拍賣且底價較低,將對小麥價格走勢形成壓制;如果2026年上半年再行投放,今年后期小麥市場壓力則會減輕。今年政策性小麥恢復拍賣的日期也不會早。即使拍賣,投放量也不會太大,或以穩定市場、確保供給為主。
四季度利好或多于上年
夏收以來,國內小麥市場價格雖然震蕩頻繁,但始終沒有明顯突破政策端預期限定的波動區間,市場機會并不多。進入四季度,市場購銷重心轉向秋糧,小麥關注度將降低。
機構預計,2025/2026年度國內小麥市場供需結余1200萬噸,同比減少。后期麥價主要支撐因素:一是收購價小麥收購力度較大,收購數量超出預期,利好后市行情;二是華北黃淮地區小麥飼用替代持續時間較長,替代量同比明顯增加;三是小麥進口量處于歷史低位,外部供應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減少。
但需注意,終端市場消費偏弱,且陳麥庫存充足,后期若行情好轉或迎來陳麥批量出庫。因此,小麥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仍然不大。國際市場小麥供需寬松,價格缺乏持續上漲動能,預計后期我國小麥進口數量或延續低位。
綜合分析,盡管后市小麥供需面利多好于上年,但市場總體供需寬松的基本面整體難以改變。預計四季度麥市行情仍將以穩中區間震蕩為主,大幅漲跌的概率不大。建議市場主體保持理性,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庫存和購銷,以規避潛在的市場風險。
(信息來源:糧油市場報)